2005/06/02 | 教育是应该教还是该不教?辩论随感
类别(教育与学习) | 评论(0) | 阅读(68) | 发表于 10:11
  昨天,在我们的[教育论坛](新浪UC语音聊天室 VIP电信专区--相约百老汇--教育论坛)举行了一场很激烈的辩论,教育是应该教还是该不教?教的界定:传授。

  从某种意义上这个辩论是教育与学习关系的辩论。传授式的教育注重了教育的实施,是以教育的实施者为核心;学习却注重了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不教是更强调了受教育者的学习,主动的求知,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着重人的成长的经验的累积。这次辩论是对真正的教育的思考。

  教育是由社会的哲学发展,心理学发展和传统文化所决定的。我们思考我们国家传统教育就会发现,教育太强调了传授,可能现在仍然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吧!所有教师的行为都是高高在上的,是以权威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所传授的知识就成了学生必须相信的真理。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我们国家对知识的认识是错误的。知识在图书馆,对个体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个体去思考那些知识,并且知识转变成个体的智慧的时候,这时知识才有了意义。而知识是前人的经验,世界必然是发展的,因此,对前人的批判和超越才是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学习知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学习的目的是培养我们自己的智慧。传授只能停留在知识的范畴,智慧是无法在人之间传递的。奥修说过:智慧必须通过自己思考和感悟才可以获得。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认识到教育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他自己生活的本身。孩子自己经验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那么,对于知识这个前人的经验是无法被个体直接运用的,只有被个体思考,感悟转化为直接经验后,也就是说不再是以知识的形式存在大脑中,成为个体自身智慧的东西后,知识转变成了智慧,学习知识才达到了目的。

现代教育是建立在“人生而平等,人生而自由”的基础上的。因此,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天性的自我选择,孩子的选择是他自己不可侵犯的权利。当然,孩子的选择是与他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也可以说孩子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是连续的。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似乎是有生活分离的,我国的教育都是分成单科知识后,独立进行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孩子几乎根本见不到书本上知识所描述的东西。这也是我们主张教育“不教”的原因。

  有人问:“不教”还要教师干什么?还要学校干什么?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形成,人类把对下一代的培养独立出来,形成了教育。教育在“不教”的宗旨下,相对传授式的教育方式,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不但要高,还要多!学校的教育是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环境,由于社会分工,必须有专人承担孩子的教育任务,这是人类发展的需要。在过去的传授式教育中,从理论上讲,一个教师可以面对无限的学生。而当教育是以学习为主的时候,教师就转变成学生群体的一个“救险员”,在每一位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时,我们发现教师要适应所有的学生,因为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所以学生群体不会象现在这样五六十人,大概也就是二十人左右了。这样,就要求更多的高素质的教师。

  通过这次辩论会,我们每个人都发现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中的一些不足。这也正是辩论会的目的所在。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