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30 | 关于“同课异构”
类别(教育与学习) | 评论(0) | 阅读(46) | 发表于 12:18

看完“同课异构”这个视频教程,感慨颇多。

“同课异构”这个词很玄妙!找不到是谁第一个提出来,但蔓延的势头却非常猛。“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同课都是“整数除以分数”这个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三节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是我查到的最通行的定义。

首先,应该明确“同课异构”是一种教学研究方法,而非教学法。因为我们根本找不到同课同构的可能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必然是异构的,这是人生而不同的差异性决定的。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法,对教学研究有帮助,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似乎不应该作为花费大量精力去做的事情,因为在“同课异构”的活动中都是教师分头准备然后在一起去上同一节课。这就带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教师的准备过程中,他是如何针对未知的学生而准备课程的?!只能根究教材把自己的理解讲出来,或猜测着学生的反应,而进行自己的进程。

在听过的课程或者所有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进行的课程,几乎都还是课程本位的,灌--依然是课堂的主旋律,只是灌得形式发生了改变。

我们现在强调学生是主体,却也强调教师是主导,这个双主的悖论依然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在频繁地被提及。作为教育的核心的主体地位的学生,什么才是学习?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我认为你教会孩子1+3=4绝对不是教育,如果你告诉孩子1+2=3,然后学生们能自己明白1+3=4才是真正的教育。

学习是思考的过程,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上,尤其这种公开课上,谁见过学生提出过他们自己的问题?所有的公开课似乎都那么完美,准确的时间安排,准确的答案。天真的孩子们竟然没有属于他们的天真的问题,这是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问题?灌输式教育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教育,但我们却依然在进行着,为了考试,唉。。。。。。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