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27 | 中国当代教育的反思
类别(教育与学习) | 评论(0) | 阅读(273) | 发表于 04:51
教育是关系到种族延续和民族存亡的一种社会行为。教育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当代的中国教育,从根本上就失败了。究其原因是对教育的理解是错误的。教育应是对孩子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觉得用“发掘”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教育的本质。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潜能,而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就象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矿藏。教育应是发掘每个人的最佳潜能。而我们的当代教育中心是知识的传授,一样的知识,一样的方式,一样的标准。这从根本上否认了个体的差异,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
我们国家曾经很自豪我们的基础教育,知识学得又多又深,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经常获得金奖。其实,对于我们民族而言,这正是一种悲哀!实验类型的奥林匹克竞赛我们从来没有得过奖。什么是知识?尼采在《快乐的知识》中对知识是这样描述的:知识者只是在制造错误;某些错误证明对于人类是有用的,是某种预防药。凡和错误相遇或继承了错误的人都是在为他自己和后代有更好的命运而奋斗。知识只是前人的经验而已。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在探索着,一步一步地接近它——真理。从前的经验就成了知识,而这个知识却开始防碍我们继续去探索真理。我们当代教育的中心是让孩子学会和运用知识,而不是培养孩子探索真实世界的能力,怀疑现在的知识。我们可以培养出学者和工程师,但我们不能培养科学家和艺术家,因为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慢慢成为了知识的奴隶,失去了我们天性中最重要的东西——创造力。这也就是我们国家现在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不是我们中国人没能力,我们曾经有推动世界前进的著名的四大发明。而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从根本上迷失了。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现在的科研设备差,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到国外留学和研究的人已经很多了吧,他们都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精英,二十多年了,为什么也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曾经荣获诺贝尔奖的李政道、杨振宁与丁肇中相比,中小学的基础教育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原因。李政道,杨振宁与丁肇中同样是在我们国内受的基础教育,而那时的教育是在陶行之先生倡导下的民主教育。再看一下我们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级的人物也皆出自那个年代。而当代的知名作家中,知识青年经历的占多数,从大学文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有几人!知识性的教育注定了我们是失败的教育。
在以知识传授为宗旨的教育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学习知识就成了教育的中心,衡量学生的知识型考试成了必然。最终,分数成为终极的追求目标。这样,出现了最荒诞的事:报纸上一边呼吁学生需要减轻负担,教育需要改革,要进行素质教育;一边是中考和高考提高成绩的名校、名师办的补习班的广告。这是对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方针的践踏!
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的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就是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整个社会,整个中华民族对教育的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健康和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社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孩子的身心特点,德育、智育、体育、审美、劳动和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严重的迷失在知识传授中。其实,对于智力的开发,不是简单的学习多少知识,而是通过学习知识,培养孩子对真实世界的反应能力,也就是孩子对事物的感知、判断、分析和应对的能力,最关键的是对知识的批判。
今年五月份,我的一个朋友从美国回来探亲。出于职业的兴趣,我们很自然的谈到了孩子和孩子的教育。他有一个女儿在美国上小学,每天六节课,体育、音乐、美术、舞蹈课占很大比例;课外活动非常丰富;当然,也有算术和语文。每学期,每个学生有三张卡片,每交还给老师一张卡片,就可以免交一次作业,老师不问学生有什么原因,尽管他们的作业量和我们相比是那样的少!语文课的作业不是要求背很多字词和课文,只是要求学生自己看自己感兴趣、自己喜欢的书。每一本书都有相对应的不同分值测试题目,检测阅读和理解的情况。一学期学生的阅读分值达到一定值就可以了。算术课的要求去理解就可以了,不要求学会。
和我们国家的当代教育相比,他们的学生很高兴去上学,课程适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学生有很多自主权……最关键是他们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是不同的。美国重视的是孩子是否快乐的长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语文的学习中我们发现,美国很重视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语言的出现,就是为了交流。学习语言也是为了交流。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才是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再看算术课,我开始真地的不明白“学习却不要求会”,相信许多读者也在迷惑。现在我明白了,美国重视的只是学习的过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所学知识本身。不同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育,培养了不同的人。真正的教育实际就是孩子自由成长中的必要帮助。我们的当代教育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本质,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承,在学生的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渐渐的成为知识的奴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真实的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慢慢的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所学到的那些知识, 完成了对前人经验的继承和复制,失去了每个人应有的不同——创造力。与众不同才是创造力的根源,才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我们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中心是创造力的培养,发扬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创新就是前人不曾有过的,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异想天开,就是对与众不同的实现。也许,创造力就是人类本能的差异;就是那一份与众不同的童真的保持和实现。
在我们实施教育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却无法实施。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整个民族对教育的迷失,功利的追求;另一方面知识型的考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当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的今天,为了分数的功利教育无法避免。要想取得好的成绩笔者认为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培养学生能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成绩一定会很优异的。另一种,死记硬背也可以在当前的考试方式下取得不错的成绩。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第一种而是第二种呢?根源是我们的教师培养体制的失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每一名教师都在尽心尽力地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学习的领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能力好的学生长大后没有成为教师,死记硬背的学生却成为教师的主流。目前,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方式的改变来改变我们现在的教育,考试不再重视知识积累,而是着重综合能力的考察,考试题目变得开放和灵活,可以制止上述第二种的教育和学习方法。要达到第一种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有充分自由的时间去思考,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批判。
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是每个教育管理者所面对的问题。简单地把教师的工作进行量化,是对教育的不尊重,也是对教育事业的不负责。教师的工作根本无法简单的量化。罗素在《师之说》中把教师的工作分为知识和情感两方面。对知识而言,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我觉得还应包括对知识的怀疑和批判。从而培养孩子对真实世界的反应能力,也就是说,培养孩子对接触到的事物进行感知、分析、判断和行动的能力。根本无法进行量化的评价;在情感方面,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陪伴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样无法进行量化的评价。如果有什么标准能衡量教师的话,我认为那就是:学生爱你吗?现在和将来。
以人为本要求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真正平等。让我们成为孩子的朋友,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他们必要的帮助。让孩子健康和快乐地自由长大,不要去复制我们,他们就是他们自己,他们的路需要他们自己走。未来是他们的。
在工作中,曾经问过学生一个这样的问题:学习知识为什么?许多学生的回答是:为了考试。我们的孩子就是在为了考试活着,无奈和痛苦……觉醒吧,我的同胞。对于现行的教育,我不禁要问:“除了分,学生们还有什么?”“有了分,又能有什么!”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五千年文明祖国,我们的祖辈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我们需要书写我们的历史,而书写历史的是人,我们中国的人,而不是……




图片如下: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