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20 | 无权者的权力
类别(精品之转载) | 评论(0) | 阅读(92) | 发表于 17:57
  何谓民意?
  亚里士多德说:失去民众支持的君王,将不再是君王。话里明显地包含了类似民意概念中的内容。这样的言论,在我国春秋诸子中颇不少。正式为民意命名的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至于作为一个概念在社会上流行,则在法国大革命兴起以后。据说,民意的定义迄今已多达50多个。其中,大多数的定义是与道德相联系的,强调的是政治中的人性。在功能的意义上,民意又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皮肤,时代的晴雨表,国家兴亡的星象图。还有一种定义,认为民意也是一种权力。它意味着人民公开表达的意见,足以影响或决定官员的决策,应当说,这也是一种统治,只不过不在政府组织内部实行罢了。既然定义纷繁,民意便不容易把握,所以德国历史学家翁肯把它比喻为海神罗修斯,能够展现不同的变化,既真实又虚幻;当我们认为抓获了它的时候,它已经从我们的手中滑走了。
  德国著名女传播学者诺尔-纽曼针对民意的不确定性,于1973年提出“沉默螺旋”理论假设,并因此闻名于国际新闻传播学界。1980年,她的著作《民意:沉默螺旋的发现之旅》德文版出版。在书中,她从社会心理学出发探讨民意,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确认了解沉默与言说的心理机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从而试图指出一条通往民意的便捷而可靠的门径。
  沉默螺旋理论表明,人类的社会性十分重要,个人一旦离开社会群体将不可避免地陷于孤立和恐惧。纽曼指出,这种被孤立感有两种来源,一是国家的威吓和社会的排斥,再就是文化心理遗传;但不管来自哪一个方面,孤独的个体都会小心备至地评估周围环境的意见气候,并对此做出反应。当他们认为自己的意见与民意共识较为一致时,往往比较主动地参与其中,用明显的符号显示自己的信念;如果自己居于少数意见一边,则有可能沉默不语。在纽曼那里,结果是多数或虚幻的多数作为民意的代表胜出,当然,这是以少数或自觉少数的沉默为代价的。
  民意作为一种巨大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强迫政府和个人必须正视它的存在。政府遭受的是丧失政权的威胁,因此在民主国家里,它总是设法了解民意,顺应民意,主动推行政治改革,以完善体制、机构和决策。专制政体则不然,从来藐视民意,但又害怕民意,总是把自己打扮成人民的代表,多数的代表。政府设法控制立法机关,垄断传播媒介,敌视各种社团,封闭公共空间;如果说,它也标榜所谓的“民意”的话,那也只能是捏造的民意,虚伪的民意。在专制政体之下,往往出现反沉默螺旋现象,即大多数反而沉默不说话,鲁迅当年说的“无声的中国”就是这种状况,打破沉默的倒是极少数人。政府和社会称这种人叫“异端”,他们不害怕孤立,既反抗政府,也反抗社会;既反抗官意,也反抗民意。他们勇敢发出的声音,惟是真实的声音,变革的声音,未来的声音。
  纽曼认为,在剧烈变动的时代,最容易体会到民意的影响力。大约惟有这时,当政治压力降低到无需顾忌被孤立被打击的危险的程度,人们才有可能较清楚地辨认自己,表达自己,较为自由地行使属于个人的天赋权利。人类社会就这样在沉默螺旋与反沉默螺旋中螺旋般地发展下去,“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