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博客入口:http://blog.5d.cn/user3/simoewang/
2005/10/10 | 推荐一些书,都是自己感觉很棒的!
类别(博友交流处) | 评论(6) | 阅读(363) | 发表于 10:26
希望朋友们把自己认为很不错的书,推荐给我! ...
2011/09/05 | 行路人
类别(人生的思考) | 评论(0) | 阅读(20) | 发表于 18:54

孤独地行走在一段旅途

无论愿意或不愿意

无法停下脚步,只有不停地走

不是空间的距离,是时间

从黑暗中启程

走向未知的黑暗或是光明

这是一段艰辛的旅程

除了梦想

只有回忆陪伴

而回忆仅仅是你的风景

也许很累,却无法歇息

也许厌倦,却惧怕停止

当最终面对那墙壁

翻过,谁知道是哪种风景?

只有你自己的旅途

决定了墙壁后面的东西

2011/08/30 | 父与子之坐井观天
类别(教育与学习) | 评论(0) | 阅读(53) | 发表于 21:40

前几天,我和儿子去食堂吃饭。在路上我和儿子探讨了一个问题。

儿子该上四年级了,不用说学校都教了些孩子什么,每位做家长的都清楚。除了背诵的,几乎剩下的都是有唯一答案的东西。但现实世界不是这样的,微小的条件的改变,会在同一个问题中呈现千差万别的结果。

我问儿子“坐井观天”的成语学过没有,儿子说学过了。然后,我问儿子,井中的青蛙如果从井中出来,会有什么结果?

儿子想了想,说可能饿死。我对儿子说这是一种结果,还有吗?他沉吟着,没有下文。

我只好启发儿子,青蛙是从外面掉到井里与出生在井里,有不同吗?儿子的回答:有。

青蛙一步一步怕到井外,和突然从井中出来有区别吗?他很直觉的回答:有。

很不错!的确有区别,至于区别是什么后面再论述。估计区别是什么儿子并不清楚。

不同的青蛙,不同的出井方式,出井后不同的选择,幸运与倒霉,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首先,我们看从外面掉到井里的青蛙,又会出现不同情况,不小心掉到井里或被扔到井里,或者逃难到井里。对与逃难到井里的青蛙,估计会感觉井里更安全些,自己不太会爬出来,只能是外力把它弄出来,回到地面的第一反应大概是逃回井里;对于掉到井里的青蛙,又会出现两种状况,怀念井上面的世界,和爱上井底的世界。也许逃到井底的青蛙也会有后悔。

出生就在井底的青蛙,来到井外,出现的情况会很多。无论是一部一部爬出来,还是突然地出来。外面的世界对它来说没有任何先验,完全的陌生世界,什么可以吃,什么是危险,它全都没有经验。如果它不逃回井里,就要面对这全新的世界,既新奇而同时又危机伺服。

总之,这是个非常非常复杂的事情,可能有很多的选择和

2011/06/21 | 关于“放养”与“圈养”
类别(教育与学习) | 评论(0) | 阅读(28) | 发表于 17:44
随着:北京的老丁夫妇用简单的“放养”方式培养出哈佛女孩丁丽晴,关于“放养”与“圈养”的争论又激烈起来。

无论是老丁夫妇的“放养”模式,还是“虎妈”的“圈养”,都是个例,不能因这两个案例就简单地争论谁优谁劣。但我们分析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家长更关注孩子的什么东西,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把孩子看成独立个体的人,那就必须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放养”似乎成为一种必然;把孩子看做自己财产的一部分,就会要好好管理自己的财产,也就更多会“圈养”。

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哲学对人的认识决定了教育的目的,而心理学认知过程的研究决定了教育的方式和过程。比较成功很难,难在对成功的定义是不同的。

中国有句古话,大概是产生自科制度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似乎在孩子时候就该吃苦,就应该把享受快乐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明天,在孩子时代不能享受属于孩子的快乐,将来又怎么知道即使达成了别人眼里的所谓成功,又怎么知道这是否是自己的追求呢?苦与甜都是个人的感受,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不是苦的,这应该是常识了。

家庭教育的“放养”与“圈养”争论得似乎没有什么必要,结论其实早就有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还有社会共同构成了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中国的教育从总体上讲应该是“圈养”,而美国的教育总体上是“放养
2011/05/30 | 学困生是什么?
类别(教育与学习) | 评论(0) | 阅读(37) | 发表于 17:38

说实话,我对这节课很反感。我们教学中学困生是客观存在,在我们初中段,几乎没什么转化的可能了,只是所谓的学困生越来越多。

我不知道主讲的教师转化了多少的学困生,又有多少的学生转变成学困生。反正在小学已经存在学困生了,因为儿子正在上小学,也许是极个别的特例,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们班就有一个学困生,留级了。

孩子的发育存在个体的巨大差异,本来都是可爱的孩子,但上学后就有的戴上了学困生的帽子,这个帽子对这个孩子的一生产生怎么样的影响,相信不会是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孩子刚进学校就已经是学困生了。也许能转化,但有转化心得的人请告诉我,是转化的多,还是新产生的多?

我们不能头疼仅医头;脚疼仅医脚吧?至少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所谓的学困生是怎么产生的,才能对症下药吧。如果我们认同教育就是孩子成长本身,那么学困生的提法就很荒谬了,学困生的孩子,意味着成长障碍。除了极特殊的残疾儿童,绝大多数儿童的成长是健康的。所谓的学困生是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产生的,我们是否思考过教材是否适合儿童的成长,是否给儿童留出生病中断的时间?

脚是有大有小,有肥有瘦的,却都要去穿一只鞋子,削足适履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强烈呼吁首先改变产生学困生的教育体制。

2011/04/30 | 关于“同课异构”
类别(教育与学习) | 评论(0) | 阅读(46) | 发表于 12:18

看完“同课异构”这个视频教程,感慨颇多。

“同课异构”这个词很玄妙!找不到是谁第一个提出来,但蔓延的势头却非常猛。“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同课都是“整数除以分数”这个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三节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是我查到的最通行的定义。

首先,应该明确“同课异构”是一种教学研究方法,而非教学法。因为我们根本找不到同课同构的可能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必然是异构的,这是人生而不同的差异性决定的。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法,对教学研究有帮助,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似乎不应该作为花费大量精力去做的事情,因为在“同课异构”的活动中都是教师分头准备然后在一起去上同一节课。这就带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教师的准备过程中,他是如何针对未知的学生而准备课程的?!只能根究教材把自己的理解讲出来,或猜测着学生的反应,而进行自己的进程。

在听过的课程或者所有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进行的课程,几乎都还是课程本位的,灌--依然是课堂的主旋律,只是灌得形式发生了改变。

我们现在强调学生是主体,却也强调教师是主导,这个双主的悖论依然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在频繁地被提及。作为教育的核心的主体地位的学生,什么才是学习?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我认为你教会孩子1+3=4绝对不是教育,如

2010/04/14 | 阅读法拉奇--转自李银河的blog
类别(精品之转载) | 评论(0) | 阅读(22) | 发表于 13:05

       今天读完法拉奇的《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一本超凡脱俗的书。我很喜欢。书中谈到了自由、平等和进步等问题,几个童话是关于暴力所造成的不公正,制度所造成的不公正,以及进步和改变的艰难,你抱着希望,以为世界会变得更好,可是它还是令人绝望地保持原样,什么都没有改变。法拉奇一生致力于自由和平等,以一己之力挑战世界上所有的不公正,但是看来她的结论很悲观。

       其中关于家庭和工作的看法我很激赏:

       关于家庭她说:“我对家庭没有信心。家庭是一种建造来为了更好控制人的窠臼,是一个更好地让他们对法则和传统产生顺从的地方,不管这窠臼由谁来建造,情况都是一样。当我们独自相处时,我们更容易反叛;与别人生活在一起时,我们更容易委屈自己。家庭除了是那种让你去服从的制度的代理人外,它什么也不是。它的神圣和尊严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一切存在着的人们都是一群被迫以同样的名义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常常相互仇视相互憎恨的男人、女人和孩子。”(第60页)

   

2009/12/18 | 错乱的十四行
类别(人生的思考) | 评论(0) | 阅读(31) | 发表于 08:54
偶然、再偶然,却注定了今天的结局
当夫子悲叹:天命不可违
天人合一成为了我们的宿命
高高在上的天,你到底是什么东西?
回答我!谁可回答我疯狂的问题
莫非仅是大人与圣人们玩的文字游戏
当别人的父亲在面前死去
也见到他们流泪,却依旧挺拔着身躯
孤独地、执着地走向自己的未知
我们残喘在宿命的记忆里
从不曾想,我们已经与过去有着太多的不同
妄想从昔日的辉煌里找寻自己
仿佛时间荒芜,梦是记忆的现实
而现实只是过去的梦的继续
2009/12/03 | 压抑
类别(情感的奔流) | 评论(0) | 阅读(15) | 发表于 08:55

反反复复里无奈而茫然

平平淡淡中逃避着选择

2009/11/25 | 泪水在雨水里消溶
类别(人生的思考) | 评论(0) | 阅读(54) | 发表于 16:35

    昨天晚上CCTV6播放了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影片《银翼杀手》。在昏昏欲睡中观赏完了这部1982出品影片后,却变得睡意全消了。

 

    该影片画面阴暗,气氛压抑,似乎根本不是在向大家叙事,而是引领大家走进沉重的思考中,回到人类最古老的话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故事梗概:

 

    在21世纪,人类创造出了高科技的结晶——复制人。它们拥有与人类相同的智慧和感觉,甚至在体魄上更胜于人类。它们被用于开拓外太空,干最累最危险的活,但它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憎恶。

2009/11/19 | 论儒家的文化
类别(人生的思考) | 评论(0) | 阅读(30) | 发表于 16:51
   在刻舟求剑朋友的《我认为中国人是半成品的证据2》,论述人走出自然,走出神性的照耀的过程中,提到:     “中国人没有被神从自然分离,自己将自己分离。没有被蛇引诱,自己引诱自己。智慧和羞愧等罪性没有联系。女人承担了更多的自然责任,无法与自然区分(像小孩,小人的接近自然)所以是低下的。我的描述暗设“没有被神”这一陷阱,使我们都陷入了被诅咒境地:比如中国人性本身具有蛇的本性,认为越接近自然的如女人(天然的责任)如劳力者(没有智慧可籍)都被当作低下的。区分自己的最高层次可不是仅仅得到了智慧(上帝造万物时的参与)而是直接推开上帝的后门,坐在了上帝的宝座去定义存在。”(该文中的一段)     他的基本思路是:     “道家文化的内核“道法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儒家文化在接受了道家文化价值的前提下,以“仁义礼智信”把人从自然分离出来。如果把中……
2009/11/16 | 从非考试学科探索教育改革之路
类别(教育与学习) | 评论(1) | 阅读(35) | 发表于 16:32

    对于目前中国的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几乎全盘否定;也有人给予部分肯定,但弊端已经得到大家共识。中国的教育对知识的规范性,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直接使我们民族的创造力下降。

    我们的教育走到今天这个样子,一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科举制度和应试对我们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得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不再是成长本身的需求,而成为有目的的,有选择的接受某些知识,而这些知识是要考试的。二则鸦片战争后,我们发现了我们的落后,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得我们民族开始对知识有种崇拜。相信很多的学校都贴着培根的那句:知识就是力量。号召学生多学知识,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也是知识量很大很深,以为知识越多,人就会越智慧。却没有想到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把知识内化成智慧的时间,只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的接受着。

    知识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是决定教育形式很关键的问题。知识是力量,但却是对全人类来说的。因为知识必然是某人的智慧的描述,是他对世界的一种描述。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知识,必然至少有一个人拥有这个知识所对应的智慧,所以知识才能力量。对于个体来说,知识是信息,只有知识被自己内化后,成为经验的一部分才成为他的智慧。

    哲学家与教育学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学专著《爱弥儿》中是这样描述的:“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个人不仅不能知道所有一切的事物,甚至连别人已知的那一点

2009/10/28 | 从一个故事说起
类别(教育与学习) | 评论(0) | 阅读(30) | 发表于 10:11
       看到一个小故事,感触颇多!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的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告诉孩子自私有多么的可怕,然后再教孩子以后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带着一脸的童真说:“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留给妈妈!”

   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这位母亲与儿子都是幸运的。母亲的幸运是因为自己继续倾听了孩子;孩子的幸运是母亲继续倾听。

      母亲因为继续倾听孩子,发现孩子是多么善良和美好。孩子本来就是好的,但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的思维过程和我们大人是不一样的。孩子们有更多异想天开的东西,我认为是人类更本真的东西,如果上面的那位母亲没有选择继续倾听孩子,那她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很“自私”。而“自私”的判断来自她自己的逻辑,非真

2009/10/13 | 高考又改革了
类别(教育与学习) | 评论(0) | 阅读(25) | 发表于 18:42
    近日,看到高考又改革了。在高考不断地改革中,我们国人不停地折腾着,不停地为了折腾而折腾着。不然有太多的教育家们就没事做了。

    考试是我们的传统,但考试是没有罪的,有罪的是那些出题的人。他们拼命地攫取着自己那点可怜的创造力,编出“敌杀死1号”、“敌杀死2号”、“敌杀死3号” 直到“敌杀死N号”的考试题目,他们对每一味敌杀死作出准确的评判,大致有多少百分比的得分率,从而把应试的学生分出三六九等。

    考试是衡量学生的一种方法,目前看可能是最科学的一种方法。但是,考试不应该是简单把学生分类吧?如何分似乎应该是教育家们更多关注的。我们的考试到底在考学生什么呢?为什么总能考出高分低能的?当然,也肯定有高分高能的。但为什么不能让低能的绝对不能靠高分呢?

    我们很多人应该多看到过微软的一些考试题目,从中难道就没有启发?我们不难发现,微软的题目对于高中生、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没什么大的区别,似乎都可以解答。而回答问题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知识,超越知识的范畴,个体的分析问题能力是关键。

    我有个想法,不用举国都轰轰烈
2007/11/30 | 鸟儿
类别(情感的奔流) | 评论(0) | 阅读(38) | 发表于 18:04

树一棵一棵地倒下

天空也不再是蔚蓝

白色的云变成灰蒙蒙的一片

地上的溪水不再清澈地歌唱

鱼肚皮朝天躺在恶心的呛人气味里

失去了  我的家园

 

路上的人躲在车子里

隔着玻璃彼此相互打量和揣摩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

我以小格子为窝

还在窗上加上金属栏杆

天空昏茫的  灰黑色的危险

也许小格子更安全

我不再想念天空和飞翔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会飞

我只知道  我变成了鸡

2007/04/06 | 做
类别(教育与学习) | 评论(1) | 阅读(38) | 发表于 08:37
如斯皮尔博格的大片  严谨而周密
    却没有大师的悬念
预设的角色  情节  与对白
    连结局在开幕时就可以看出

台下是制片商和
    制片商安排的观众

当大幕终于落下
    演员们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粗气
台下的观众  或真或假的鼓着掌
只有制片商笑眯眯地摸着口袋
    盘算着可以收入的金币

也许  还可以角逐奥斯卡的奖励
  
2007/04/04 | 劳动创造了人?
类别(探索和发现) | 评论(1) | 阅读(125) | 发表于 09:31
在我青年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劳动创造了人,没有怀疑过,就接受了这个观点,相信和我同年代的朋友,应该也是类似的情况。估计现在的学生依然还是被这个命题教育着。但是,现在我发现这是一个十分荒谬的命题。

我没有阅读过原版的马克思的著作,但当译者译出“动创造了人”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最荒谬的命题。

我们首先看什么是劳动,在我们汉语中,对劳动的定义是:人们生产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人的生产物质和精
2007/03/26 | 算术的迷人
类别(教育与学习) | 评论(0) | 阅读(55) | 发表于 09:55
        算术的迷人是数学所不可比拟的。而我们的小学教育中,把算术中的四则运算给砍 掉了,换成的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

  这样的改变是教育的目的决定的,数学对解决问题无疑更有帮助。也就是学习的结果更显著。但是,对人脑训练却比算术差了很多。就象一个工人要加工零件,算术就象一个钳工,一把锉要加工出优良的零件,需要他很多的智慧;而数学更象一个数控车床,按个按扭,零件就加工好了。如果,教育就是为了开发我们的大脑,开启我们自己的智慧,那过程就远远比结果重要得多!

  最近,看到古希腊的丢番图在自己墓碑上的生平,一道非常有趣的算术题:

  “这里埋葬着丢番图,他的一生,童年占1/6,青少年占1/12,又过了1/7才结婚,5年后生了个儿子,儿子比父亲早死4年,儿子的寿命是父亲的一半。那么,丢番图到底活了多少年?”

  相信运用数学方法,也就是方程或方程组,很多人都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来,但是,如果仅仅使用算术的方法呢?大概要动一番脑筋了,而动脑筋才是我们我们教育真正需要的。

  我个人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算术的方法;另一种可以说是推理(说不很清楚,但绝对没有用方程),都很快做了出来。为了读者也动动脑筋,这里先不写我的计算过程和推理过程了,以后再与大家一起分享。
2007/03/21 | 儒学什么地方体现了“以人为本”
类别(人生的思考) | 评论(0) | 阅读(131) | 发表于 10:05
驳斥牟钟鉴《是天下一家还是弱肉强食》

在《探索与争鸣》杂志2007年第一期中,刊登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牟钟鉴先生的《是天下一家还是弱肉强食》——儒学天下观的当代意义。

该文开始提出了: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文视野,把个体的道德完善作为出发点,进而推恩于家庭,进而施爱于社会,进而泽惠于天下,最高的目标是“赞天地之化育”。

这样看来,牟先生是认为儒家是讲“以人为本”的。但我不知道牟先生是怎样认识和解读“以人为本”?我们先看一下牟先生是怎样证明他的论点的。

牟先生为了证明他认为的儒家的“以人为本”,首先的第一个论据是:如台湾学者黄俊杰指出的,儒家认为人的存在是“连续性的”和“有机论”的,个体与社会与宇宙“共生共荣共感”,“互为主体、互为依存”。

第二个证据是:孔子说,“修己以安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三个证据是: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第三个证据是:《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个论据的确都是在论述人和人的行为准则。但我们不能因为它在论述人的行为
2006/11/23 | “B”与“8”
类别(教育与学习) | 评论(12) | 阅读(146) | 发表于 09:29
  早晨,儿子穿衣服的时候,看着自己毛衣的胸标上有个“B”,于是对我说:“爸爸,这个是B。”我当然表扬了儿子,同时反问儿子:“为什么不是8?”儿子思索了一会,给我描述了“B”与“8”的区别,因此,是“B”不是“8”。

  “B”与“8”都是来自我们人类自己的概念,是行而上学的规定。在自然界中我们根本无从找到“B”,也无从找到“8”。

  我又问儿子:“是
...
2006/11/09 | 假如哥白尼在中国
类别(人生的思考) | 评论(0) | 阅读(106) | 发表于 09:49
    每年的这个时候,当诺贝尔奖全部尘埃落定,又是我们民族心痛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自己的诺贝尔奖?这个问题很类似另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为什么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

    我们历史上科学技术的确曾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象征现代文明的科学却没有诞生在我们国家,这是为什么?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代表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式人物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诞生在我们中国,看看他可能的命运。

    哥白尼是个神父,尽管哥白尼总是事务繁忙,但他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把主要精力放在从事天文学的研究上,并发现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
2006/11/07 | 顾诚的残句
类别(情感的奔流) | 评论(0) | 阅读(167) | 发表于 19:33
黑夜,你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等待光明这是顾诚的绝句。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却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千年回眸朋友为这残句,做了一个结:“黑夜,你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等待光明它该有更丰厚的羽翼来等待飞翔如同在安静里静守着白昼的光躲藏在山的这头的黑暗里也许有潜藏的躁动的喧嚣也许有世皆哗然的相仿可是,唯吾静谧等待的是海的那头,光的那端恒久追求的意念和不变的静世的渴望”感觉还不错 ...
2006/10/24 | 癞蛤蟆与天鹅
类别(人生的思考) | 评论(0) | 阅读(74) | 发表于 18:47
    守望着天鹅的癞蛤蟆,最终吃到天鹅了吗?

    人类用嘲笑的目光注视着守望着天鹅的癞蛤蟆,甚至有些根本不屑一顾!我们人类用我们惯有的势力眼,窥测着其他的生物们,对癞蛤蟆而言,天鹅只是一块太大的肉。可见,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理所应当的,它并不认为天鹅与乌鸦有什么不同,仅仅是天鹅更大了一些。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没有什么错误,但怎么才能吃到天鹅,却需要癞蛤蟆具有超越其他绝大多数癞蛤蟆的素质。毕竟,对于癞蛤蟆来说,只有很少的一些癞蛤蟆真的品尝到了天鹅的味道。想要吃天鹅肉的癞蛤蟆就要比其他癞蛤蟆更无知,还要更无耻!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天鹅是美的化身;而对于癞蛤蟆来说,天鹅仅仅是一块肉。但是,对于智慧的癞蛤
...
2006/10/14 | 青春与爱情
类别(人生的思考) | 评论(0) | 阅读(98) | 发表于 08:57
青春是漏过指缝的光
明艳
让手充满了神奇
却又无从把握
也抓不到

爱情是最甜美的梦
期待却不一定能拥有
但只要睡着了
就会有希望
没有预期
...
2006/10/09 | 菊花开了
类别(情感的奔流) | 评论(0) | 阅读(26) | 发表于 09:45
菊花开了

开在镶黄的绿的丛中

拥抱着那

似有似无穿透了郁绿的风

秋风来了

艰难地裁下几片绿中的黄叶

秋风终于来了

菊花已经开始欢舞 ...
2006/09/29 | 大跌眼镜:五千年少有大气政治家竟然是这小子[转]
类别(精品之转载) | 评论(0) | 阅读(66) | 发表于 10:08
蒙受千古奇冤的刘禅。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和美妙"(相对的),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和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都充分说明了刘禅的"大气"? < ...
2006/09/29 | 中国帝王的非常道:万历的失败在于他不够无耻[转]
类别(精品之转载) | 评论(0) | 阅读(70) | 发表于 09:40
万历的失败.

公元1620年的阴历七月,已御宇四十八年的万历皇帝终于龙驭上宾。对文臣们而言,表面上的悲戚当然是必需的,但这位与他们消极对抗了三十年的皇帝的死,也着实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万历就这样背着"庸君"的骂名离开了人间。大明朝也已走到了尽头,继任者们对先皇遗下的这个烂摊子也实在是束手无 ...
2006/09/28 | 预言---给所有窥测着明天的人
类别(情感的奔流) | 评论(0) | 阅读(30) | 发表于 11:05
孤独地跟在欢呼的人群背后
呼喊却无人相信
英俊的帕里斯终于回到诞生的城邦
这个要给我们带来灾难的人

没有人相信
只有声嘶力竭的呼喊
风中的和回响只在自己心头
泪!流淌不为自己
为这些欢呼着的同胞

当人群再次为海伦欢呼 < ...
2006/09/14 | 另一个幽灵 --- 相遇
类别(情感的奔流) | 评论(2) | 阅读(22) | 发表于 10:51
轮回的存在与虚无
交替的火与冰
煎熬着,翻转的时空

九宫山,地上的头颅回到颈项之上
溃败的军队重新凝结
景山上,吊着的尸体慢慢恢复了生机

终生的敌手,面对面的相向
阴沉的脸,忧郁的眼
一样地目空一切的神情

...
2006/09/06 | 生命的咏叹
类别(人生的思考) | 评论(0) | 阅读(45) | 发表于 11:41
在悬崖峭壁,在万里戈壁
生命的歌唱
比歌剧院的歌声嘹亮
不是悲泣的哀伤
是战士出征号角

既然,已经存在
总要寻找自我
筑就只有自己可以分享的辉煌
那就是你的使命
逃避?没有任何意义

生命总会挑战我们的想象 ...